由专辑引发的一个简短的思考
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,依托于唱片的崛起,“专辑”这一载体开始流行,在六七十年代真正迎来高峰。
从唱片本身向外延伸,有唱片保护袋和包装盒。盒子上可以印制精心设计的专辑封面,盒子里也可以存放除唱片以外的信息媒介,比如介绍乐队或制作过程的小册子和各式各样的海报。
黑胶唱片之后,CD登上主场,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专辑的许多优点,但专辑的顺序性和整体性被打破,人们可以精准空降到自己喜欢的曲目,从而忽略了许多由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编排。
在那之后,互联网来了。人们倾向于从网上选取自己喜欢的单曲反复收听,却失去了静心听完一整张专辑的耐心。专辑这一形式快速没落,创作者也开始倾向于制作短平快的热门单曲。也许有人还在坚守,但终究只是少数。
不过我依然很欣赏这种艺术形式,只可惜我没有什么钱,手里只有两份CD。
一份是学长送给我的临别礼物,Pink Floyd的《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(Experience Edition)》。
一份是我托去日本旅游的乐队吉他手买的,Yes的《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 (Extended Version)》。
里面的小册子可以让我窥见这些传奇乐队的过往,尤其是日版CD中夹带的日文歌词翻译与乐队介绍,虽然我看不懂,但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。
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传统媒介的影响力正在快速瓦解,“专辑”这个曾经承载着许多心血的媒介也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。
由专辑引发的一个简短的思考
      https://tanflora332.github.io/2025/10/15/由专辑引发的一个简短的思考/